您的位置:首页 > 企业 >

举报:陕西安康紫阳红椿镇脱贫村-数字脱贫大跃进

2017-06-07 11:29:52 来源:人民网论坛

紫阳县2016年底脱贫摘帽村-红椿镇上湾村通过“巧算”收入账把贫困户“算脱贫”,是典型的数字脱贫。目前,上湾村脱贫摘帽3个月,又冒出66户204人未脱贫。红椿镇多名干部和村民质疑,上湾村是由紫阳县委常委、镇党委书记亲自挂帅扶贫攻坚工作队队长,贫困户越扶越多,这种乱作为或严重腐败问题,严重的损害了党和政府形象,由谁来问责?!

红椿镇侯家坪村贫困户朱发元母子3人住滑坡带危房,外墙涂抹上“遮羞粉”被脱贫了。调查发现,贫困户房子地处地质滑坡带,由于山体滑坡导致土墙已经裂开裂缝,可以放进去一个鸡蛋;去年年底,裂缝被塞进泥巴,外面涂上白色的涂料,远看是新房。可是,屋外后背墙面墙体,依然是龇牙咧嘴的裂缝;墙面也没有涂抹白色的“遮羞粉”,却被脱贫了!

2017年6月1-2日,走进西部贫困县-陕西省安康市紫阳县,采访脱贫攻坚工作,搜索发现:紫阳县脱贫攻坚首战之年,进展喜人。

然而,深入到紫阳县2016年底脱贫摘帽村-红椿镇上湾村和侯家坪村调查,结果显示,这两个村如期脱贫摘帽,是通过“巧算”收入账把贫困户“算脱贫”,是典型的数字脱贫。

■脱贫村摘帽3个月:又冒出66户204人未脱贫。

红椿镇人民政府网站资料显示:上湾村位于红椿镇西南7公里处,分布于渚河南岸,1998年由上湾、互利、登台、木耳4村并为上湾村,辖4个村民小组,268户,1045人,50%以上村民受过初级以上教育。总面积12.4平方公里,耕地6165亩,其中水田105亩,旱地3235亩。

——人均纯收入超过3015元2倍,竟然是贫困村。

红椿镇政府网站2015年刊出的资料介绍,上湾村有林地13762.4亩,茶园2150亩,茶叶加工厂1家,年产茶23吨;畜牧产业较发达,年出栏家畜1500余头;劳务经济发展迅速,有599人在全国各地务工;经贸发达,有各类个体经济17户;村组公路畅通无阻,50%的农户通公路;2009年底,人均纯收入3474元。

按照政府网站资料介绍判断,上湾村2009年已经是脱贫村了。现在怎么又是贫困村,是不是又返贫了?

针对上述问题,红椿镇一位镇干部告诉记者,上湾村2009年来,历年来是全镇经济社会发展较好的村,年年上报的人均纯收入高于全镇人均纯收入,高于贫困户人均纯收入3015元这个标准。

镇干部向记者提供了历届镇人民政府工作报告——

红椿镇第18届人代会上政府工作报告显示:五年来(2006-2011),全镇农村经济总收入由2006年的6300万元,增长到13700万元,年均增长25%,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28%;财政收入年均增长26%;农民人均纯收入6870元,增长30%。

红椿镇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显示:农民人均纯收入7732元,增长18%。

人均纯收入这样高的镇,人均收入这样高的村,缘何还抢着戴贫困村的帽子?镇干部解释说,相关领导干部作风差,上报政绩时无限拔高,社会经济发展位居全县、甚至全市前列;申报贫困村、贫困户数量时,无限压低社会经济发展增长率,人均纯收入标准,争取到全县、或全市最多的贫困户为荣!!

——县领导包挂村摘帽后,竟有66户204人未脱贫。

红椿镇上湾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732元的贫困村,脱贫摘帽相对比较不是什么难事。但是,这样的村被安排强势帮扶脱贫攻坚队伍进驻——

紫阳县委常委、镇党委书记亲自担任扶贫攻坚工作队队长,镇人大主席担任副队长,工作队有近10位镇村干部;紫阳县教体局还派出了专职驻村第一书记。这样的一个村,本该精准扶贫做到全县、全市一流。

可是,精准扶贫却摸不清底子,精准扶贫变成了数字扶贫、假扶贫。上湾村委会扶贫办公室作战图显示——

全村4个村民小组,270户1016人。2014年建档立卡贫困户184户568人;2015年贫困户为199户724人;2016年192户683人。

2016年年底,经过红椿镇党委政府申报,第三方评估,上湾村192户683人(其中4户13人未脱贫),紫阳县批准上湾村按期摘帽,得到了安康市政府认定。

2017年4月份,红椿镇上湾村这个脱贫村,刚刚摘帽不到3个月,却出现了假扶贫造成的严重问题——

17户75人返贫了;并且又突然冒出新增贫困户45户116人。脱贫摘帽村竟然还有66户204人是贫困户(含未脱贫4户)。目前,红椿镇脱帽村-上湾村,在册贫困户达到231户777人。

红椿镇多名干部和村民质疑,上湾村脱贫攻坚上述问题,这不仅仅是“数字扶贫”如此简单,这里面有没有腐败窝案?!扶贫问责部门有没有看到这里面的问题?是不是因为县委常委包挂的脱贫村,有问题就装聋作哑,不敢或不能问责?!

上湾村,由紫阳县委常委、镇党委书记亲自挂帅扶贫攻坚工作队队长,应不应该说明这个中的原因、秘密?!

■产业扶贫成遮羞布:“巧算”收入账“算出脱贫”。

总书记强调,牢固树立正确政绩观,紧紧围绕脱贫增收,因地制宜,精准施策,加大产业扶贫力度,为贫困人口稳定脱贫提供强有力支撑。

日前,汪洋也强调,要始终把实现稳定脱贫作为工作的核心,切实让产业发展成为农民脱贫致富的依托。

红椿镇上湾村产业扶贫搞的怎么样?记者走访了红椿镇脱贫村部分驻村帮扶干部,问起如期脱贫摘帽经验时,帮扶干部谈起产业扶贫经验口若悬河,且出奇的一致。

熟悉之后,知情干部“实话实说”:上湾村产业扶贫有基础,前五、六年茶园已经达到2550亩,年出栏家畜1500余头。但是,近年来,由于茶产业种茶的并不赚钱,赚钱的是茶老板和专业合作社负责人;核桃生长周期比较长,上级调来的苗木成活率低,且成活后不结核桃或结核桃少而差,大部分百姓不愿种。这样,导致大部分劳力都出外打工,留下来的都是老弱妇幼,产业扶贫其实是有名无实。

询问:“上湾村2016年新建茶园120亩,新建魔芋种基地250亩,新建核桃600亩都在哪里?怎么给贫困户算收入?”

知情干部回答:“新建茶园120亩,是由贫困户申请,自愿自行建设,2亩起底,补助200元/亩,最多每户补助不超过1000元。魔芋2亩补助1000元;养羊5只补助700元,养牛2头补700元。”

询问:“新建茶园、核桃园等产业园由谁来验收?咋给贫困户计算收益,达到了脱贫标准?”

回答:“种植业产业面积,一般由镇村扶贫工作队验收,上级主管部门抽查;为了提高贫困户的积极性,面积一般多少是有鼓励性的,一亩茶园按照株数计算,购买的苗子没有完全栽植或栽植了没有成活,一般面积都计算在内;有的把老茶园也计算到新茶园里;镇村干部也只好睁只眼闭只眼。茶园每亩给贫困户兑现200元补助款,实际计算脱贫收入按照1420元计算。新建魔芋面积250亩,实际不足250亩,种植由于分散,周期短,面积水分还是有;甚至有虚报冒领贪污现象。”

询问:“如果产业补助不足或没有产业,咋计算脱贫?”

知情干部回答:“如果经过帮扶,有贫困户收入还达不到脱贫标准,就可以协调低保补差,这样准保能达标了。”

红椿镇上湾村这种为脱贫而脱贫,这是严重的形式主义。帮扶干部聪明才智没放在踏实帮贫困群众勤劳致富上,却花在怎么通过“巧算”收入账把贫困群众“算脱贫”,为完成任务搞“数字脱贫”。

目前,上湾村脱贫村摘帽不到3个月,就有17户75人返贫,新增脱贫户45户116人。上湾村贫困户之所有越扶越多,这不是教训问题,是领导干部乱作为或严重腐败问题,严重的损害了党和政府形象。

■扶贫干部昧良心:贫困户住危房滑坡带却脱贫了。

侯家坪村,也是红椿镇2016年底另一个脱贫摘帽村,同上湾村村域紧相连。

红椿镇人民政府网站介绍,候家坪村位于红椿镇以南渚河南岸,距镇政府4公里,原属深阳乡政府所在村,1998年由马鞍、四溪、候家坪3村并为现候家坪村,辖3个村民小组,325户,1345人。总面积12平方公里,耕地6279.3亩,其中水田285亩,旱地4034.3亩。林地13940.3亩,茶园900亩。2009年底,人均纯收入3383元。

相关资料显示:侯家坪村全村345户,1345人,贫困户就达211户722人。

——侯家坪村“服务卡”成驻村领导帮扶“遮羞卡”。

走进红椿镇侯家坪村1组,一条仅有一车宽的泥土路,山回路转,像根丝线飘舞,伸向大山深处无路可走的上湾村多户人家。

侯家坪村1组泥土路约有10多里,路面凸凹不平,四轮驱动的加力小车,行驶路面上如同坐在摇篮里,上下左右颠簸。

同行的几位都市里来的媒体人,个个脸变色、大呼小叫:“开慢点!”“停车!下车!步行!”

下车步行,大约用了45分钟,走到侯家坪村与上湾村交界处,泥土路还在往前延伸。当地村民告诉,前面土路还有几公里,山沟里住有十多家住户,均为上湾村村民,这条路是唯一出行道路,生活条件比较差。

提起基础建设问题,村民抱怨,一组村民是被政府遗忘的村民,通组道路不给硬化,至少应该铺成砂石路;村组没有通动力电;农户饮水也不是安全卫生饮水。

村民住房如同西瓜地的西瓜,沿着公路这个藤蔓,胡乱散落泥土路的山上山下,或路里路外。

多家贫困户房门紧锁,有的还是泥墙结构的瓦房或石板房,也有的是砖木结构的砖房。紧锁的大门外,都贴着一张《脱贫攻坚联系服务卡》,上面除了帮扶干部电话外,看不出贫困户的具体家庭人数,导致贫原因,帮扶措施等等。

——贫困户住危房滑坡带:危房涂上“遮羞粉”脱贫。

侯家坪村1组泥土路三分之一处路里边山坡上,三间土木结构的泥墙房屋,外墙被涂抹白色涂料,格外引人注目。

当地村民介绍,这是一户特困户,母子3人,母亲叫张茂才,是个盲人,70多岁了;大儿子叫朱发元快50岁了,慢性病人,光棍;二儿子叫朱发成40多岁,残疾人,也是个光棍。3人2个户口本,属于2户贫困户。他们住房是危房,因为山体滑坡,土墙已经裂开裂缝,可以放进去一个鸡蛋,去年年底,裂缝被塞进泥巴,外面涂上白色的涂料,远看是新房,进室内或到房屋后面看看,马上发现这是危房。

好心的村民不断恳求,同行们爬上公路里沿坡,房屋坎下,一块巨大的蓝底白字“大地滑坡”警示牌,突然映入眼帘,刺入眼底刺入心,除了心疼,大脑是一片空白。

走进房主家,的确如同村民说的一样,屋外后背墙面,依然是龇牙咧嘴的土墙,墙体裂缝依然是裂缝,并没有填塞,墙面也没有涂抹白色的“遮羞粉”。

贫困户朱发元说,他已经于2014年底单独脱贫,母亲张茂才和弟弟已经于2016年底脱贫了。

朱发元称他家没有种植产业,没有养殖,主要靠重点庄稼生存,没有得到任何帮扶;仅仅是房子改造涂抹房屋外墙,镇政府答应补助2万元,至今没有兑现。“两不愁三保障”,其中“有安全住房保障”。这母子3人住危房住地质滑坡地带,为啥就脱贫了?!

■紫阳怪相:新闻记者采访需到县委宣传部开介绍信。

离开一组,来到位于半山腰的侯家坪村村委会所在地,大院里仅有一人,自称是办事的贫困户,说村干部下村了;他帮通知。

大家只好来到室外活动场地,浏览宣传栏张贴的《贫困户公示名单》打发时间等待。十多分钟之后,一辆小轿车风驰电掣般驶进村委会,车还没有停稳就跳下来4、5个人,指手画脚的吼喊:“你们是干什么的?”

当得知是新闻单位的,一位胖墩墩的女子(后来听说是紫阳县财政局下派的第一书记),张牙舞爪的扑向观看《贫困户公示名单》的人,一把推开,顺手撕下《贫困户名单》,嘴里连连叫喊着:“谁让你们看的?这是过期的公示你们想干什么?记者证拿出来。”

同行向他们出示记者证后,一位自称是镇干部的男子,拿着记者证又是拍照又是打电话,还不忘骂人:“无法判断你们这记者证真假,现在人民币都可以造假,野记者也有记者证。”

最后露出了真面目,称:“不管你是真记者假记者,必须有我们县委宣传部的介绍信,或者有县委宣传部人陪同,否则,拒绝采访。你们现在无介绍信,必须马上离开红椿镇境内。”

记者一行多人,被这帮人一直驱逐出红椿镇。返回的路途上,记者老永需要到紫阳县发改委核对一份文件;大家只好陪同前往。

来到紫阳县发改委,相关负责人也称,只能接待你们喝水,不能接受你们采访,也不能提供文件核对。理由是紫阳县已经统一规定,无宣传部介绍信或宣传部人陪同,一律不准接受采访。

同老永来到紫阳县委宣传部找到相关负责人,经过核查记者证、登记,汇报采访内容后,被告知:紫阳县委宣传部从来不给任何记者开介绍信,需要采访的内容,等待宣传部统一回答。

一边要宣传部介绍信一边不给开介绍信且不陪同不打招呼,无介绍信无法采访,只好怏怏不快地离开。经调查发现,2016年下半年至今,多家媒体记者赴紫阳县采访,仅有记者证已经行不通了,采访均泡汤了。原因均是:接受采访单位要求必须有县委宣传部介绍信或人陪同,否则一律拒绝采访。

紫阳县一位知情干部透露,一位主管领导制定出这个“御诏”,主要是为了杜绝紫阳县精准扶贫脱贫、生态环境保护、规范市场秩序方面问题被曝光。言下之意是利用这种损招,把紫阳县变成独立于《记者证管理条例》之外的王国?!

总书记强调,“领导干部要增强同媒体打交道的能力,了解社情民意、发现矛盾问题、引导社会情绪、动员人民群众、推动实际工作。”紫阳县下“御诏”的这位领导干部,不敢、不愿、不屑、不会跟媒体相处,却用这种违反法律的下三滥“御诏”办法应付、忽悠媒体,无疑是一个我行我素想摆脱监督、无视党纪国法、素养不合格的领导干部。

针对紫阳县红椿镇脱贫村摘帽和干部队伍作风问题,中央党校函授学院张教授说,精准扶贫,贵在真,唯有扶真贫、真扶贫,才能帮助贫困户脱贫致富,这也是民之所盼。反之扶假贫、假扶贫,不仅会导致扶贫资金打了水漂,更是对扶贫政策的一种侮辱与亵渎;不仅折射出干部的作风问题,更直接败坏了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形象。为了政绩,搞数字扶贫,这是从思想到作为上都是与中央唱对台戏,这类干部无论职位高低决不可用;这种现象绝不能任其蔓延,必须彻查,必须严惩。(记者 朱定华 实习记者 王富银)

来源:人民网论坛

[责任编辑:]

相关阅读

参与评论

Copyright @ 2008-2016 www.zhongguangw.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广网 版权所有